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最近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视频。
有网友说,3年前看《小欢喜》,大家的关注点都在主演身上。
要么都被“问题学生”方一凡的父母对他的开明教育吸引,要么都在探讨学霸英子的妈妈对她的窒息式逼迫。
可3年后再看《小欢喜》,却被剧中的配角王一迪母女俩圈粉。
剧中的母女俩在家无话不谈,女儿王一迪什么话都会和妈妈说,俩人比朋友还像朋友。

女儿在台上表演节目,妈妈是全场最佳捧场王。学校组织在操场上写心愿气球,她俩也是无比默契,写完还不忘记紧紧拥抱。

同样都是家有青春期孩子,只有她们母女俩活出了最好的亲子状态。
评论区很多人都说,太喜欢这样的相处方式了,既舒服又幸福。也有很多人表示非常羡慕,希望自己和孩子,或者和父母之间也能这样和谐相处。
确实,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青春期的孩子都离不开这几个词:难沟通、不听话、超叛逆。
几乎每个父母谈起青春期都是剑拔弩张,如临大敌。
但其实,青春期并不都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当你觉得青春期孩子难相处时,不妨试试这三把“钥匙”。

做“破局者”,走近进青春期孩子
《少年派》的一期节目中,一个高二的男孩,站在台上向自己的父母深深鞠躬后道歉:“爸爸妈妈,对不起!”
原来是两年前,他曾离家出走过一次,当时父母非常担心,到处找他。如今想来,他觉得当时的自己太不懂事了,所以想借着这个公开表达的机会,向父母郑重地表达自己的歉意。
孩子终于懂事了,也愿意主动向父母走近。本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修复亲子关系的机会,可是男孩父亲的回应却让男孩大失所望:“成绩还是最主要的,你的篮球时间要控制一下。”
答非所愿,父子俩人的沟通完全没在一个频道上。
孩子抛给了父母愿意沟通的橄榄枝,父母却在抓紧这个机会教育孩子。
果然,听到父亲的回答后,男孩一脸失望,只能委屈地控诉:“我只是打了两三个小时,打球是我最快乐的时间。你知道我在家里和学校有多压抑吗?”
董宇辉曾说:“说教,是不会产生共情的。管不住自己嘴的父母,他的孩子一定很难沟通。”

深以为然。
有时候想想,青春期的问题,最大的难点还是在沟通上。只要孩子还愿意和你说,还和你有得聊,就不会有太多其他问题。
所以常说:青春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拒绝和你沟通。
青春期的孩子拒绝沟通,往往不是因为他们不需要沟通。相反,在进入青春期,面对各种接踵而至的压力,和身体、心理的飞速成长,很多孩子其实是无措且迷茫的,这个阶段对于他们而言,反而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只要能沟通,很多问题就都有了解决的机会。但在现实中,很多时候,往往是父母无意识中关上了亲子沟通的门。
有教育专家曾总结过两种最快让青春期孩子“闭嘴”的沟通方式:
1、带目的性的说教:无论孩子说什么,父母的关注点都在学习上,无论孩子和父母聊什么,话题最终都能被绕回到学习中。
2、审讯式汇报:父母连珠炮地问,孩子敷衍着回答。孩子越聊越没话,父母越聊越生气。
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和青春期孩子沟通,最忌讳上纲上线。父母把状态放轻松了,孩子的情绪就没那么紧张了。你越放松,他们就越容易把你视为‘自己人’。”
以前有一次,我在教室组织学生把自己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的原因写下来,有个学生写道:
“我不排斥和父母沟通,因为我希望得到他们的一些观点和建议,但我很讨厌他们一直用规训的姿态高高在上地教育我。”
有人说,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就变得无限卑微。其实不是,只不过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对父母之前的管教方式产生了质疑,并开始尝试抵抗。
如果父母能意识到这种改变,在和青春期孩子的沟通中,主动做一个破局者,适当放低姿态,和孩子走近,他们才愿意打开心门,接纳父母的靠近。

做“合伙人”,和孩子平等相处
《超级育儿师》中,有个让人十分头疼的12岁男孩。脾气暴躁,沉迷网络,只要妈妈想教育他,他就会对妈妈拳打脚踢,恶语相向。
妈妈在节目中哭诉自己和儿子间的沟通特别困难,甚至需要警察介入,才能和儿子进行深入交流。

刚开始看到视频,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纷纷指责这个孩子。
可是越往后看,越发现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原来,男孩的妈妈从小就用打骂的方式教育他。更甚者,在男孩二年级说不想上学时,妈妈专门买了根绳子把他绑在椅子上,用衣架一遍遍抽他。
妈妈在节目中怒问儿子打人能解决问题吗?但却忘记了,这种沟通方式是她曾教会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她说今天没有打儿子,但儿子却质问她:“以前你打过我多少次?我忍了你多少次?”

用打骂表达爱,无论出发点是什么,孩子感受到的都不会是爱。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八岁左右的女孩在超市偷零食吃,老板发现后叫来了家长。
女孩家长到了后,第一件事就是扇了女孩一个巴掌。
看到哭泣的女孩,超市老板连忙劝阻女孩家长:“你怎么动不动就打人。”

偷东西的行为肯定是错的,这个无可辩驳。但是面对孩子错误行为,父母的应对方式也很重要。
曾看过一句特别扎心的话:“很多父母最不会的,是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看待。”
话虽偏激,但不无道理。
父母的教育方式,映射出的是他们内心如何看待孩子。
当打骂成为父母教育孩子的第一反应时,潜意识里往往代表你并未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去看待。
父母用暴力和辱骂对待孩子,无非是觉得孩子无法反抗,潜意识中认为孩子是服从者和被支配者。
就像很多父母,指责孩子不信任、不尊重、不理解父母,却忘记了自己是否有站到孩子的角度,用同样的标准去对待孩子。
很久前看过一个视频,一位有视力障碍的女孩,经常会被妈妈要求一些高难度的恢复视力的任务。
但是因为视力受限,女孩经常难以完成任务,她说饿了想吃饭,妈妈说做对了才给饭吃,后来更是不顾女儿的奔溃大哭,把饭直接倒进垃圾桶。

之后,育儿师让这位妈妈戴上降低视力的眼镜,当她发现原本很容易完成的任务,突然间变得非常艰巨时,她才反应过来自己之前对女儿有多苛刻。
家庭教育中,当父母觉得孩子出问题后,不妨多去换位思考。因为只有肯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真正明白他们在成长中的无助和迷茫。
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合伙人,说到底,是用平等的身份和视角去对待孩子,而只有在亲子关系中感受到了被平等对待,处于青春期,有了“小大人”意识的孩子,才能真正信任父母。

做“投资人”,引导孩子成长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妈妈发了一段视频,瞬间引发全网热议:妈妈高烧晕倒,三个孩子无动于衷。

类似的情况视频还有很多,比如另一位妈妈也在视频中哭诉自己阳了,两个上初中的女儿却对她不管不顾。

这些视频的评论区,几乎所有人都在指责孩子们对妈妈的冷漠。
但有条评论却说:“家长把视频发出来,是想让网友一起帮她骂孩子不孝吗?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有反思过自己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吗?”
心理学家黄仕明曾说:“每个负面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
不爱学习的背后,可能是因为不懂学习方法;
沉迷游戏的背后,可能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休闲方式。
看到父母生病依然冷漠对待,背后也可能有着其他的原因。
这个时候父母真正需要做的,是找到问题所在,给出应对方法,而不是让孩子陷入舆论漩涡,让舆论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帮父母一起“讨伐”孩子。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敏感。你越指责他,他反抗得越强烈。
孩子到了青春期,不是不再需要父母,而是他们讨厌父母因为父母这个身份而滥用权力。
进入青春期后,亲子关系就要开始进化,此时的父母更像是投资人,在孩子出现原则问题时,及时进行引导。爱与信任做基石,再辅以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成长。
回头来看,青春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也并没有那么夸张那么神秘。
这只是一段孩子的成长过程,虽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但如果你知道他们每个阶段都期待什么,需要什么,就能够理解他的一些行为表现并应对。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 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网:www.xlzxkf.com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xlcs.com/2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