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网络
每一次大型灾难结束之后,余波都会震荡很久。
自20年至今,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就业、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有目共睹。
过去2年来因此所造成的焦虑、压力、抑郁,将长久潜伏在每个人的心里,对未来的工作、生活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世卫组织今年3月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全球因疫情导致的抑郁症患者增加了25%。
有详细统计数据的日本,其自杀人数在连续10年下降后首次于20年开始上升。
同年,新加坡受访者中8.7%符合抑郁症标准,9.4%符合焦虑症标准,而在第二年德尔塔病毒疫情期间,该比例上升至13%。
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家庭越发沉重的生存压力,是一个个具体的职场人日渐慌乱的求职压力。
内卷和躺平是求生欲下的挣扎还是无可奈何后的放弃?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封印已解,心魔难除,而唯有破除心中的焦虑,降低内耗,才有力量迎接外部的挑战
这篇文章为你介绍内耗的五种形式,以及破除的五个建议,比较长,建议收藏。

摘自网络
01 什么是内耗
如果用一句话来定义,内耗就是与自己的斗争。
汶川地震中,眼看着女儿离开自己的母亲,十年后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并同样的心如刀割。
知名主持人朱军曾经的“羊年口误”成为相伴一生的耻辱时刻,以至于之后每年的春节晚会都成为了揭开梦魇的时刻。
你一定有过难忘的失败经历或羞耻时刻,可能是学业上的,可能是情感上的,这段经历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却难以忘记,时不时会回想起来,每次想起又像重新经历了一遍。
这种没有过去的过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未来生活的态度,改变我们对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判断。
而当你试图控制自己思维的时候,内耗就产生了。

摘自网路
02 为什么会产生内耗
内耗是人类专属的一种负面心理状态,也就是说,动物并不会内耗。
为什么?
因为你和你自己并不是同一个人。
换句话说,在我们的身体里,还藏着另外一个人。
如果内耗是你和自己的斗争,那这里的你和自己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呢?
答案是,两个都是真实的。
只不过,这里的自己是被过去的一切所塑造的,他有自己的一套行事规则,而这里的你则是存在于当下的。
当心中的自己无法摆脱过去的阴影,或者因惧怕幻想的未来而惴惴不安,而当下的你又试图控制他时,就会产生内耗。
就好比你要参加一场演讲,你非常紧张,因为心中的自己担心会失败、出丑,出丑之后会导致大家对你的负面评价。
可你知道,如果不控制这种紧张情绪,就一定会失败,于是你试图告诉自己,不要紧张,不要胡思乱想。
可越是这样控制自己的想法,就越是止不住的会想。
或者,你可能一直休息不好,你希望今天晚上能睡个好觉,可是一躺下脑子里就开始杂念纷呈,你让自己不要胡思乱想,让自己安静下来。
同样是,越控制越无法控制思绪的蔓延,最终又是失眠的一天。
之所以控制不住,是因为大脑压根就没有暂停键。
而如果我让你现在不要想“粉红色的大象”,你会想到什么?
一定是“粉红色的大象”。
因为“不要想”是抽象的概念,而“粉红色的大象”是具体的形象。大脑天然更善于展现具象的东西,而不善于理解抽象的东西。
这就是大脑的机制,越控制越无法控制。
因此,思维本身是控制不住的,试图控制思维需要消耗大量的身心资源,而我们的身心资源是有限的,都耗在这了,还怎么面对外部的挑战呢?

摘自网络
03 五种内耗和应对建议
既然控制不住,难道还能不控制了么?
是的,就是不控制。
这么说可能有点太流氓了,我们还需要有一些具体的建议。
下面详细介绍下内耗的五种形式,以及应对策略,这些策略都是被心理试验证明有效的方法。
五种内耗分别是:思维闪回、思维反刍、负面标签、念想纷呈和思维伴随的冲动欲望。
1. 思维闪回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个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女儿的母亲。
当我们经历过特别严重的打击、羞辱、侵犯、灾难后,虽然过去很久,思维仍然会不受控制的再次出现曾经的场景,与此同时,身心会再次体验曾经的感受。这就是思维闪回。
这种对过去痛苦经历的再次体验,会诱发抑郁、焦虑、压力等等各种负面情绪,影响当下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那如何应对呢?方法就是“自我疏离”。
自我疏离就是将当下的你,与经历创伤的自己彻底分离开,不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回忆体验,而以第三人称视角来观察。
这个过程中,不要试图消灭这种情绪和思绪,只需要旁观即可。具体操作步骤包含四步:
第1步:暂停
当思维闪回发生时,暂停手中的事情,让自己保持一个舒适的姿势。
第2步:调息
腹式深呼吸,保持平稳的节奏三分钟时间。
第3步:旁观
保持呼吸的状态,闭眼想象当时的场景,但不是以当事人,而是以第三者旁观。
你看到自己当时的状态,也看到了周边的环境,然后慢慢将视野拉远,直至更多的环境信息进入你的视野。
你可以将这个过程想象成一部电影,镜头越拉越远。
第4步:回归
当作为旁观者观察时,所发生之事已与你无关,而思绪也并未被消灭。
在你感觉负面情绪逐步渐弱消退后,睁开眼睛回到当下。继续之前未完之事。
整个过程都不要与自己战斗,而是告诉自己,你只是一个旁观者。

摘自网络
2. 思维反刍
思维闪回通常针对的是过去的某个特定场景,而思维反刍是对一系列事件的反复琢磨、思考的状态。
大学有言:心不在焉,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这表示,心之所及即是你的全部世界。
当你反刍过去的一段经历,并在回忆中不断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时,内心充满了悔恨、自责、愧疚等等负面情绪。
而当内心被这种情绪占据后,宝贵的身心资源被无限损耗,食不知味、寝不能安,受影响的就是当下的生活。
那如何应对呢?方法就是“命名对话”。
与自我疏离相似,该方法的本质也是将你与自己分割开来,并为你一直反刍的那些想法或者回忆,取一个新的名字,并与其交流对话。
具体的步骤如下:
第1步:命名
为自己反刍的思想取一个名字,不用考虑合不合理的问题,随便什么名字都可以。
第2步:接纳
接纳并欢迎他来到你的世界,你甚至可以做出欢迎的姿势。
第3步:对话
把他当成一个突然出现的朋友,告诉他你对他到访的安排。
如果你现在很忙,就让他自己稍作休息,如果你想睡觉了,就告诉他你想睡觉了,睡醒再来找他。
第4步:回归
安排完这个朋友之后,你就回到自己的世界里继续之前的事情。
整个过程的关键是,你要把这个被命名的“朋友”真的当成另外一个人看待。
就好比你正在忙,微信里有个好友找你聊天,你会怎么处理?
你会告诉他,我现在正在忙,一会再说,这是同样的道理。

摘自网络
3. 负面标签
2007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针对373名初一学生做了一次为期2年的跟踪试验。
试验前,他明确将他们分成两组,一组告诉他们人的智力是可以发展的;另一组告诉他们智力是固定无法提升的。
第一学期结束后,两组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显著差异,而在之后的两年这个差异还在不断扩大。
这个试验反映的心理学机制叫: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即:当我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之后(认知融合),行为也会朝向强化这个标签的方向行进。
这个标签化的社会,身边的人、手机上的APP、包括自己都在打标签。
我曾经为一些同学提供求职咨询时,发现他们会给自己打上类似于:内向,不善于沟通,很笨、容易紧张等等这种标签。
他们将所有曾经求职面试失败的原因都归结于这些标签。
可当标签一旦烙在心里,自证预言的机制会立刻启动。
认为自己不善于沟通的,会越来越不善于沟通,因为会刻意躲避沟通;认为自己容易紧张的,会越来越紧张,从而证明自己确实是紧张的。
那如何应对呢?
方法就是用“快速朗读法”将标签从身体里拔出来。
具体步骤如下:
第1步:提炼
将所有你自己脑海中的负面标签提炼出来,并写出来。
第2步:倒计时
设定30-60s倒计时时间,并调整呼吸。
第3步:朗读
找一个没人的地方(不然会被当成神经病),大声、快速、反复朗读你写出来的负面标签。
通常20s以后效果就会逐步显现,实验证明45s时效果最佳。
第4步:回归
做完练习之后,继续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中。
这个策略的作用是将与自己认知融合的负面标签,彻底从认知深处显现出来,从而起到去融合的效果。

4. 念想纷呈
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小小的手机屏幕向我们的大脑中持续灌输各种信息。
来自手机的信息轰炸是可以被暂停的,而源自心中的杂念却难以祛除。
王阳明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除。就是这个道理。
当你想专注自己的工作,或者好好休息一下的时候,各种杂念就像魔术师手中永无止尽的扑克牌,不断地向外涌现。
其实你明确的知道,这些涌现的杂念并非是你主观想要的,而是你身体中的那个不受控制的自己不断塞给你的。
那如何应对呢?
方法就是“接纳与自我肯定”。
具体包括以下四步:
第1步:写下想法
当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时,拿出便签纸,来一条就写一条。一边写,一边告诉那个自己,“感谢,这条已经写下了,还有别的么?”如果还有,就继续写。
第2步:转移注意
当写得差不多了,没啥可写的了之后,拿出另一张纸,写出自己的优点,或者记录自己表现很满意的三件事情。
第3步:感受强化
每次要做事情之前,或者睡觉之前,拿出写满优点的纸,用几分钟时间读给自己听,重温每个优点或者事件带来的正面感受。
第4步:实践应用
如果各种负面的杂念还会出现,记得重复之前的做法,写下来并感谢那个“魔术师”,告诉他你已经记下啦。然后,再次重温自己的优点和正面感受。
整个过程其实在做替换性思考。
让不好的,负面的杂念物理上永远留在另外一个地方。而让正面的东西,注入自己的认知。
5. 思维伴随的冲动欲望
人在压力、焦虑的时候会想要抽烟、喝酒;很多女生在心情非常糟糕时会想要大吃一顿;你的老板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想要骂人。
以上这些都是由思维带来的冲动欲望。
古人云:食色性也。很多情绪和冲动其实是人的本性,既然是本性就很难被消除掉。
相反,如果刻意压制又会陷入自我强化的怪圈。
如何应对呢?
你可以尝试下“思维表观察表达法”。包括以下三步:
第1步:表达
当你注意到自己开始有某种冲动的时候,让自己站好,并用语言把他表达出来,如:我太烦了,我想去喝一杯。
第2步:认知解离
这一步是实现你和你自己的分离。在第一句的前面加几个字:我有一个想法,变成:我有一个想法,我太烦了,想去喝一杯。
第3步:回归当下
这一步是彻底将自己从身体中抽离出来,然后回归当下。
在第二句前面再加一句:我注意到刚刚。变成:我注意到刚刚,我有一个想法,我太烦了想去喝一杯。
在做以上三个步骤时,你可以每次向前后左右任意方向挪动一步,然后对着之前的位置说那句话。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最早的想法,会停留在最早的位置处,而当到了第三步之后,你已经成为了一个旁观者。
这样做并非自欺欺人,你的欲望可能依然还在,但由于你并没有试图控制它,它也不会控制你的行动。
以上五种内耗所对应的策略有一个共同的技术,叫思维观察,而启动思维观察的前提是主观意识的觉醒。
什么叫主观意识觉醒?
比如,你本想打开电脑开始写东西,可突然被某个有趣的弹窗吸引了,可能是个劲爆的新闻,或者明星的奇闻趣事,然后你就拐走了。
一旦拐走,就会一直拐下去,七拐八拐很久之后,突然想起来你其实是要写东西的。
这个被拐走的过程中,主观意识完全没有觉醒,于是不自觉地被带着走。
如何帮助自己觉醒呢?你可以养成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的习惯:
我现在在干嘛?
我现在应该干嘛?
当你问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就是唤醒主观意识,而第二个问题就是回归当下。
看完这篇文章,试着问下自己吧。
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转发给更多朋友一起来看~
我是朱华睿,关注我,一起深度思考、终身学习~
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 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网:www.xlzxkf.com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xlcs.com/2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