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与哀悼是沉重但却又无法回避的人生议题。当我们有在乎的人的时候,这样的面对更显困难。希望下面的分享能够一定程度上为有类似困扰的你提供支持:
一、生命的有限性让情感的联结变得可贵,不同依恋状态应对死亡和临终的态度有差异
虽然我们都知道生物进化至今,人类这个物种仍旧摆脱不了“终有一死”的归宿,但是当这样的命题落在每一个人自己身上的时候,常常还是让人感到难以释怀和应对。
这是因为在人类的情感中,有限性会让人们对失去感到痛苦。而痛苦的感觉总是让人感到不适和想要逃避。
这本身也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但是,往往这个时候我们容易感知到的是失去的痛苦,却容易忘记得到时候的美好。
根据依恋理论的相关观点:
个体在一生中与他人形成依恋关系,这些关系会影响他们对死亡和临终的经验。例如,与他人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个体可能更能应对失去和悲伤,而与他人形成不安全依恋关系的个体可能会更难以应对。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就一定是不安全依恋,只不过希望从更多的视角帮助你理解在面对丧失时,每个人的差异性可能会感知到的不同情绪以及发展出的不同应对策略。
二、通过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死亡也可能会促使人们找寻生命的意义
生老病死总是让人感到沉重。当人们无法阻止生命进程走向衰亡的时候,个体也有可能发展出在经历死亡和临终的过程中找到意义和目的。在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死亡,更深入地理解生命,获得更强的个人成长感。
三、全面看待哀悼给人带来的影响,将有机会改变现有的情绪状态
当我们觉得自己在乎的人离开我们的时候,内在的恐惧、害怕是非常自然而然的情绪体验。全面看到哀悼给人带来的影响不是否定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情绪体验,而是帮助我们不被情绪所裹挟,跳出情绪本身看到更加对自己的生活和关系有助益的状态。相关哀悼理论就提出:
1.从积极方面来看
哀悼可以为个人提供一个封闭和接受的感觉,并帮助他们将所爱之人的失去融入到他们的生命故事中。哀悼还可以帮助个人与正在经历类似经历的他人联系起来,提供社会支持和共同体感。
2.当然,哀悼也会有其消极的方面
长期悲伤或持续时间较长且与明显损害相关的悲伤是一种公认的心理健康状况。持续悲伤的症状可能包括持续的悲伤、渴望和空虚感,以及接受失去现实的困难。
总之,哀悼是一个复杂而个体化的过程,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都可能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如何让影响更有助于我们的生活,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帮到我们自己的。
具体的做法有很多,下面的举例仅供参考,你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调整或拓展:
1.自我照顾
总是担心家人,往往也容易忽略自我。这么在乎家人的你可以想象家人也很在乎你。因此,当你的睡眠和生活受到影响时,爱你的家人或许也倍感担忧。
所以,希望你们可以不要把“担忧,是最差的礼物”送给彼此,而是将祝福和关心传递到对方。其中,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可以是你喜欢的活动,比如阅读、运动,购物等;也可以是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的自己的身上。优先考虑自我照顾,有助于维持平衡和幸福感。
2.寻求支持
与信任的人交谈,如朋友、家人或心理工作者,可以帮助你处理情绪,摆脱孤独无依的感觉,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3.设定边界
尽管家人很重要,但只有把自己照顾好,才有可能帮助到家人。因此,当你发现你为自己在乎的人思虑过甚的时候,告诉自己哪怕再亲近的人,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你操再多心,也无助于ta的身体健康状况。
4.关注当下
忧虑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会让人坐立不安。尝试专注于当前的时刻,一天一天地处理问题。这有助于避免被未来或过去的想法所困扰。
以上,我是不探究人性,只关爱人心的林心理师,如果有任何希望我回应的心理困扰都欢迎在文章下面留言评论,喜欢就转发点赞吧?
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 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网:www.xlzxkf.com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xlcs.com/4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