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需要心理咨询,东莞心理问题咨询?

拨通咨询预约电话者里,大致有这么几类:1、自己为自己预约咨询;2、以朋友之名预约咨询;3、替朋友(家人)预约咨询。作为心理咨询机构来说,应该认真、耐心、不加评判地接待每一个拨通预约电话的人,不论打电话者是不是最终走进咨询室的那个人。

心理咨询讲究“动机”,也就是为什么那些人会拿起电话,拨下咨询中心的预约电话,为自己或者他人约一次心理咨询,或许每个人的动机各不相同。上述几种情况,或许最具体代表性,我们一一细说。

01.

为自己预约咨询的人

心理咨询并不是什么神秘方术,也不是神仙妙语,不具灵丹妙药的功能,也极难一次见效。对于那些拨打了预约电话的人来说,了解这个,是一个大前提。他们知道,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是一个技术,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自己的“问题”,于是选择之。

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人际、事业发展中,都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难题、困惑、糟心事,我们暂时统称为“问题”,以便叙述。这些问题有不同的严重程度,相应若要解决问题,也有不同的难易程度。有些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便能得到解决,比如向内反思自己的能力、方式、态度等等。又或者通过阅读、运动、与人交往等。我们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来解决,而且在解决的过程中,并不感觉到过分吃力。

然而,在这些问题之外,还有一些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似乎靠着如上方式,并不能轻易得到解决。这个“不能得到解决”或许可以分两部分来看,一个是能否采用上述方式本身,就是问题所在,比如某项工作没做好,极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缺少反思能力,而那个工作本身就需要较强的反思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向内反思”的方式来解决呢?再比如,不能与人很好地相处是一个大问题,这个时候就没法再通过和其他人分享自己在与人相处过程中的感受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诸如此类。这些问题是通过我们个人的努力,不能很好解决的,那么,这个时候,心理咨询或许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当然,还有一些更严重的问题需要到医院的心理科或者精神科,我们在此不表。

那些拿起电话,拨打了咨询预约电话的人,大概率是尝试过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但不得解。这些人具有一定程度的反思能力,基本的沟通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也就是说,他们是一个健康的人,敢为自己负责的人,一个希望自己更好的人,只不过是遇到了一些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他们拨打电话那一刻,他们或许已经做好了探索自己的准备,并为之付出努力的准备。心理咨询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基于心理动力学理论背景),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触碰到内心深处的东西(情结),对于来访者来说,或许一定程度上会有不好的体验。

此为一类为自己预约咨询的人。

另外,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工作、人际、生活等都还不错,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也会定期接受心理咨询。他们希望自己能有一个更好的状态,有时候被称为个人成长。这时候的心理咨询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心灵保养,让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方面的功能更进一步地发挥出来。

02.

“我有一个'朋友',他需要心理咨询”

在预约电话中,时不时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有个朋友最近情绪不好,我觉得他可能需要咨询。”一般接听电话的咨询助理会说:如果方便的话,可以让你的朋友直接电话联系我们,因为机构会有一些咨询设置,需要和来访明确,直接沟通更好一些。这时候来电者说:没事儿,跟我说也行,我能转答……听到这里,大致就能判断出来,这是一个假借朋友之名来为自己约咨询的来访。

为什么他不能直接以自己的身份来预约,要假借一个身份呢?原因不一而足,但其中一个原因或许是他还不能正视自己,或者说直面自己的“问题”。正如上文所述,心理咨询不可避免地会触碰到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情结),尽管意识层面已经做好了迎接的准备,但毕竟那些东西深刻的影响着我们,所以潜意识或多或少地会阻止/保护着我们直面那些。因此,借着一个什么东西来诉说,对于那些人来说是安全的,是潜意识更容易接受的。这样的一个方式就如同是在描述别人的痛苦,自己就不用感受太深。

我们深以为,心理咨询要真诚、尽量少的掩饰,尽量多的展示自己给咨询师,这是最省时省力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快进行到这个阶段。比起那些拒绝心理咨询的人,带着“他者身份”走进心理咨询室的人也许是更有勇气的,或者说更愿意使自己更好的人。我们很难要求人人对于心理咨询都是无条件接受的,都是极力配合的,因为人们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程度是不一样的,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认识和允许自己变更好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应当看到和认可这部分人在走进心理咨询室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希望做出改变的不易。

随着咨询的进展,咨访关系的稳固,“朋友”的身份会慢慢卸去,最终会以真实面貌和心理咨询师进行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会面对更加真实的自己。

很大一部分人其实对自己的认识了解并不多,就算出现了问题,也不是很清楚问题究竟是什么,更无从说解决了。所以,我们不能一味要求来访是“主动“寻求帮助的。他们也许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走进咨询室,能够走进咨询室,就说明他们是“主动”的,哪怕有时候显得十分“被迫”。

03.

“我有一个'朋友',他需要心理咨询”

你没有看错,这一小节的标题还是:“我有一个'朋友',他需要心理咨询”。但这个小节说的真的是替朋友预约心理咨询。乍看之下,和布莱克曼在《101个心理治疗难题》第82个难题——那些让助理联系你的老板们——提到的情况类似,都是第三方来和咨询师或者机构沟通当事人的咨询事宜。如果是其他场合来看这种行为的话,并无不妥:帮朋友忙,也许是因为朋友有这事儿那事儿顾不上自己联系咨询师或机构;助理帮助老板做一些事情,再合情合理不过了。

但是,如果放到心理咨询这个情境之下,那么,这个行为就有得聊了。这个行为我们可以分两部分来看,一是施与帮助,二是受与帮助。在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很多热心助人的人,你身边也许就有一些热心肠的朋友,他们总是大包大揽,急你之所急,解你之所难。如果能有几个这样的朋友,算得上是人生幸事,生活可能会少很多麻烦。但是,如果仔细琢磨的话,你可能会发现,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背后是有某种需求的(意识层面没有)。他们需要体验并验证“自己是有用的”,而最能体现自己的有用之处,非为他人纾难莫属。

笔者以为,人生体验是最不容被剥夺的一件事儿。“带他人受过”总有一种剥夺他人生命体验之嫌,好像在说:你不配有这样的体验。就拿心理咨询这件事儿来说,从预约咨询,到正式咨询,再到咨询结束,如果都能亲身参与的话(当然也需要亲身参与),他会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变化。咨询本身就需要很强的动力,体察到自己在预约咨询时候的犹豫不决,本身就具有治疗意义。如果这个过程被他人代替的话,咨询就不完整了,而缺少的这一部分,对咨询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如同上面说到的,咨询其实从准备预约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你为咨询付出的努力,意味着你为改变做出的努力。接受他人帮自己预约咨询的人,或许是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来接受自己的不足,又或者如布莱克曼所说:回避对于有求于人这个需要带来的羞愧感——是他们帮我约的,并不是我主动要约的。人总是难以承受自己是弱小的,对于弱小持一种排斥、否认和羞愧的态度,而心理咨询本身很大程度上会揭示一个人的弱小之处。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把“因为自己身上有软弱的部分,所以才格外激烈地进行审查和排斥,对软弱表现出强烈的厌恶”称为“恐弱”,她所描述的“恐弱”是对软弱表现出强烈的厌恶,意识层面更加清晰,而我在此所说的“难以承受自己是弱小的”表现出来的强烈程度要弱一些,表现形式更加隐秘一些。

因此,比较“预约咨询的时候犹豫不决”和“由他人代替预约”这两者的话,能够体察到自己的犹豫不决,并为此挣扎,然后决定是否预约,某种程度上对来访者更有帮助。

未成年人往往是被帮助预约咨询的群体。未成年人因为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因此需要其监护人来帮助预约,尽管这个行为是监护人来完成的,但是还是要理解这个“预约”行为是谁的需求。

笔者听到一些孩子说:是他们自己焦虑,需要做心理咨询的是他们,需要改变的也是他们。这个时候,在孩子眼里有咨询需求的是父母,他们觉得孩子有问题了,需要干预了(尽管孩子一定程度上确实需要心理咨询了,但是当事人并没有这样的意识,而父母又对此极度焦虑,这个时候父母如果通过和咨询师的交谈理解了自己的焦虑,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某种程度上问题也就得到了处理),父母和孩子很大程度上就是站在己方的立场上看事情的,极容易出现偏差,矛盾因此而来。

洋洋洒洒上千字,其实可以归结为几点:心理咨询是一项有用的技术,如果对方需要的话;意识到理解自己的需求很重要;接受自己的弱小更重要……

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 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网:www.xlzxkf.com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7853179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xlcs.com/626.html